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黄棕色蚊虫;中胸盾片有4或更多个圆白斑;小盾片三叶都具白鳞,中叶的较宽。雄蚊抱肢端节分叉。幼虫触角基部2/5-1/2具色素,呈暗色。
形态描述
雌蚊头:头顶平覆窄白鳞,后头有黄色窄竖叉鳞;头侧具白鳞;有眶白鳞线,眼下缘平铺较宽白鳞。触角褐色。唇基光裸。喙黄色,杂有褐色鳞,端部1/3尤多。触须为喙的1/4-1/3长,基部黄色,端部褐色,末段有白鳞。胸:前胸前背片上部有褐色鬃毛,下部有黄色鬃毛;后背片具银白色毛状窄鳞。中胸盾片黄棕色,有4或6个圆白斑;侧背片和翅基前有窄白鳞;小盾片平覆白鳞,中叶的较宽。腹侧板和后侧片具大片平覆白鳞。翅:翅鳞为白色和褐色不对称宽鳞。足:前和中足基节前面具白鳞,中间有深棕色鳞斑;后足基节光裸或具少数白鳞。各足股节黄褐色,有深棕色鳞形成的麻点和多个白鳞形成的白环。除前跗节4-5外,各足跗节基部都有白环。腹:黄褐色,两侧与腹面有宽白鳞;节Ⅷ背板大部白色,有钩齿,作8、7、8或6、6、7排列。
雄坟与雌蚊近似。触须较长,超出末节的长度;节3-5基部有白环。尾器:腹节IX背板不发达。抱肢基节粗宽;端节近基部分叉为二。小抱器1)具2-3粗刺。阳茎圆,末端有小突起;肛侧片端部有粗齿。
幼虫头:触角基段2/5-1/2具色素而作暗色,并具刺;2, 3-A前部分约占全长的1/3;1-A分10-19芒枝,位于基部1/3处。头毛1-C细长;4-C细小,分2-5枝;5-C分4-6枝;6-C分5-10枝;7-C分5-7枝。腹:栉齿2个;腹毛1-Ⅷ分1-3枝;2-Ⅷ分1-3枝;3-Ⅷ分较粗扁的3-4枝;4-Ⅷ分2-3枝;5-Ⅷ分1-3枝。呼吸管指数1.54,为尾鞍的4/5长;1-S粗扁,分2-3枝。腹毛1-X细小,分2-5枝;2-X分7-8枝;3-X分5-7枝;4-X12株,其中栅前毛4株,位于尾鞍上,通常单枝或分叉。
形态描述
雌蚊头:头顶平覆窄白鳞,后头有黄色窄竖叉鳞;头侧具白鳞;有眶白鳞线,眼下缘平铺较宽白鳞。触角褐色。唇基光裸。喙黄色,杂有褐色鳞,端部1/3尤多。触须为喙的1/4-1/3长,基部黄色,端部褐色,末段有白鳞。胸:前胸前背片上部有褐色鬃毛,下部有黄色鬃毛;后背片具银白色毛状窄鳞。中胸盾片黄棕色,有4或6个圆白斑;侧背片和翅基前有窄白鳞;小盾片平覆白鳞,中叶的较宽。腹侧板和后侧片具大片平覆白鳞。翅:翅鳞为白色和褐色不对称宽鳞。足:前和中足基节前面具白鳞,中间有深棕色鳞斑;后足基节光裸或具少数白鳞。各足股节黄褐色,有深棕色鳞形成的麻点和多个白鳞形成的白环。除前跗节4-5外,各足跗节基部都有白环。腹:黄褐色,两侧与腹面有宽白鳞;节Ⅷ背板大部白色,有钩齿,作8、7、8或6、6、7排列。
雄坟与雌蚊近似。触须较长,超出末节的长度;节3-5基部有白环。尾器:腹节IX背板不发达。抱肢基节粗宽;端节近基部分叉为二。小抱器1)具2-3粗刺。阳茎圆,末端有小突起;肛侧片端部有粗齿。
幼虫头:触角基段2/5-1/2具色素而作暗色,并具刺;2, 3-A前部分约占全长的1/3;1-A分10-19芒枝,位于基部1/3处。头毛1-C细长;4-C细小,分2-5枝;5-C分4-6枝;6-C分5-10枝;7-C分5-7枝。腹:栉齿2个;腹毛1-Ⅷ分1-3枝;2-Ⅷ分1-3枝;3-Ⅷ分较粗扁的3-4枝;4-Ⅷ分2-3枝;5-Ⅷ分1-3枝。呼吸管指数1.54,为尾鞍的4/5长;1-S粗扁,分2-3枝。腹毛1-X细小,分2-5枝;2-X分7-8枝;3-X分5-7枝;4-X12株,其中栅前毛4株,位于尾鞍上,通常单枝或分叉。
生物学
生态习性 成蚊可受灯光吸引飞人室内。幼虫孳生在有水生植物,特别是有水浮莲的水塘中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 多环曼蚊成蚊因盾片有4-6个圆白斑和雄蚊分叉的抱肢端节很容易与其他种类区分,虽然盾片后部的两白斑有的界限不清。幼虫触角基段暗色,可与我国另两种曼蚊幼虫相区别。触角基段暗色的尚有环足曼蚊(Ma. annulata),但它触角毛1-A位于干基到2, 3-A的2/3处,而本种的在干基到2, 3-A的1/2处。环足曼蚊在我国尚无记载。
1)注:有的作者称作背基内叶或基叶。
双翅目 蚊科(上) 库蚊亚科 459
医学重要性 东南亚马来丝虫病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。
检视标本总数:6♂♂,4♀♀,26L。
1)注:有的作者称作背基内叶或基叶。
双翅目 蚊科(上) 库蚊亚科 459
医学重要性 东南亚马来丝虫病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。
检视标本总数:6♂♂,4♀♀,26L。